馬凱申請簽證被拒 國際人權會議關注點

施政報告出爐,佔據了本地媒體的時間和版面,一眾港府官員若以為馬凱事件就此告一段落,則是掩耳盜鈴。事實是事件的影響已擴展至國際層面,從本周的聯合國會議可見,港府拒絕這位金融時報記者工作簽證,已經對香港的國際形象做成致命打擊,並將進一步發酵。

今次的會議是為聯合國成員每五年進行一次的人權審議做準備,香港記者協會派出代表,聯同香港普遍定期審議聯盟督導委員會,向逾二十國的駐日內瓦的使節陳情。

在云云的人權問題中,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成為大部份使節主動提問的焦點。部份國家已表明正考慮就提出針對香港人權狀況之建議,儘管其內容是否與言論及新聞自由有關仍未確定。一旦落實,將是歷史上首次。

不少外交官坦言馬凱被拒工作簽證是標誌性的,令國際社會意識到香港人權自由的崩壞。其中一位說: “拒絕金融時報記者簽證對香港的形象有破壞性影響,北京卻照做如儀,不難想像今後是任何事情都可以發生了。” 這是根本性的態度改變。

一直以來,儘管有銅鑼灣書店事件,媒體自我審查例子比皆是,紅色資本又佔領了大部份香港傳媒,但是不少外國政府並不意識到香港人正逐步失去言論及新聞自由。

記協與一些駐港領事會面,經常遇到的問題是;我每天打開報章仍然能讀到不少對香港政府官員的批評,而這些批評者也都安然無恙,你們為甚麼說言論和新聞自由備受攻擊呢? 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,本地出版業全面噤聲,當中有多少是商業決定、多少是自我審查呢?記者自我審查,有何證據證明是因為來自北京或香港政府的壓力呢?

馬凱的遭遇一次過回應了上面所有問題。對於國際社會,北京政府全面收緊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已無懸念,由此而引發的香港政策調整亦將是根本性的。其影響很快就會浮現,今次關於中國人權的定期檢討,將於十一月九日進行聽證會,成員國將於會上作出提問和建議,若有針對香港之建議,屆時亦將揭盅。

香港記者協會
二零一八年十月十二日

**提防偽冒眾籌網頁**
【遞交聯署信】為甚麼不讓金融時報記者馬凱繼續在港工作?特首請回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