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下的高濃度情緒

直播下的高濃度情緒  

《立場新聞》特約記者陳裕匡 

有説過去一年,新聞工作者面對的處境,可謂幾代人所未見。讀者觀眾對新聞的渴求程度,高得不見頂。直播不是新事物,但過去的8月、9月時,夜半一支清晰度不高、也無衝突場面的網上直播短片,同時觀看人數也一分鐘內破萬 —— 我想説的是,已無關乎記者的角色、能力、所屬機構等等因素 —— 這種聚焦的主要構成,是在香港身處2019、2020的特殊時空下,對吸收新聞畫面的濃烈情緒。

情緒高濃度,來自愛惜、來自相信、來自不安、來自恐懼。

最有影響力的社會改革者或最樸素的工友,在注視新聞的時間裡,他或她也只是一名讀者觀眾。看過新聞,了解了最新的社會民生,可能是讀完半篇文章、可能是看了十分鐘直播,然後就忙著做新的事情,那一刻,他就從新聞觀眾角色抽離,再次成為改革者或工友。

但那一刻,他將帶著最新的情緒,一種與以往差别不大,卻又有明顯分別的情緒。而這種新的情緒,則來自剛才收看的新聞資料。他恐懼於自己的社區會變得更不安全、不安於無理的暴力危害鏡頭前後的青年。即使在迷霧中,他仍然苦笑著,相信香港還有變得更好的可能,他仍然愛惜他深愛的香港。

過去一年,在香港看新聞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我的前線採訪年資不長,主要在外的工作就是進行現場直播,在兼顧畫面合理與器材運作的暢順之上,不時加入旁述,直擊社區。我的前線經驗,主要就只是這些了,所以就只有能力,按這個經驗來寫下去。

上面談的那種情緒,見於網上世界,也見於線下世界。

線上,一句句留言、一個個圖像標貼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

對抗爭運動有總體印象、對政權有簡單直白的意見要説明的,四五字留言,岀現得最頻密,而有些用語可能六七月時未岀現,但連夜的畫面與報道,使網上讀者觀眾群情緒每天產生變化,新的流行留言,尤以罵聲為主。

線下,就算是鏡頭以外了。直播畫面看不到的,攝錄機機頭咪或手機下方的小咪收不到的聲音,瀰漫著,定調著那晚的氣氛是憤慨、悲傷還是歡騰為主。後者不是沒有岀現過,但就是較少。

有時一兩名街坊經過,但來到該個有事情發生的小區已多次,那位很可能是街坊,那他的反應就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街坊意見,他會罵過不停。一個家庭走過,有兩名小孩子跟著媽媽,也到場聲援,或獻花。

他們代表的,也是一種情緒,一種反覆經過十個月左近看新聞、使致明知下樓會有多少危險也要前往行動的情緒。當然更多也是身邊青年人的私語,談論昨天與今晚發生的新聞、令他們氣結的新聞。

由是此,我在做直播時,總認為自己除了讓無法前往現場的香港人,可以在機構的平台上實時收看現場情況,也是一種紀實,紀錄了現場所有鏡頭能及的聲音與畫面,武力、行動、傷痕、口號,連帶作為背景的天色、駕駛人士的響咹,都紀錄在內,一種非全面,但聊勝於無的港人集體情緒的紀錄。

香港人的高濃情緒催生這類紀錄,也有每晚渴求這種紀錄的新新情緒。而絕非只有我一人在做。行業內、行業外也有數以百計的同工在做,也比我做得更好。雖然港人因為關心而愛看直播,已是不爭事實,但這種情緒的催生過程,在現場外,事件背後,實在也有更多的紀錄與整理的須要,同工們的努力絕對比網上直播的工作,更值得擁有更多關注、也更重要。

一年過去,很多事情在沉澱,港人又將以新的眼光、新的情緒來吸收新聞。一起努力捕捉、一起努力紀錄。

太后,我們要退朝了
從互助到怨懟